【实用】小学数学教案汇总10篇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就有可能用到教案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,进而选择科学、恰当的教学方法。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小学数学教案 篇1单元学习目标:
1、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,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;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,会一个一个,十个十个,五个五个地数数;初步理解十、百的含义,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。
2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,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,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;会读、写100以内的数,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,会比较它们的大小;会口算整十数加、减整十数、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;知道加、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。
3、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,并与他人交流,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,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,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、交流的态度。
重点、难点
1、重点
(1)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。
(2)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。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。
2、难点
数100以内的数。
课时划分:(10课时)
认识整十数1课时;
整十数加、减整十数1课时;
认识几十几1课时;
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;
数的顺序、单双数1课时;
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;
多些、少些、多的多、少得多1课时;
一、认数
一年级 第一单元
单元学习目标:
1、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,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;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,会一个一个,十个十个,五个五个地数数;初步理解十、百的含义,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。
2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,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,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;会读、写100以内的数,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,会比较它们的大小;会口算整十数加、减整十数、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;知道加、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。
3、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,并与他人交流,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,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,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、交流的态度。
重点、难点
1、重点
(1)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。
(2)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。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。
2、难点
数100以内的数。
课时划分:(10课时)
认识整十数1课时;
整十数加、减整十数1课时;
认识几十几1课时;
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;
数的顺序、单双数1课时;
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;
多些、少些、多的多、少得多1课时;
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内容: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
教学目的:
1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,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。
2、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、比较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,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,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、综合、抽象、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,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。
教具准备:课件。
教学过程:
(一)复习旧知,做好铺垫。
1、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,(课件出示公式)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。
2、练习(出示)
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。(单位:厘米)
(二)创设情景,提出问题
师:前不久,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,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,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?(课件显示图)
师: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、下底和高各是多少?(指名回答)
师: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,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?(让学生思考一下)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?(指名说说,引入新课。)
(三)小组学习,解决问题。
师: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?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?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,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,看一下合作要求:(课件出示)
合作要求:
(1)想一想: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?
(2)试一试: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。(任选一种)
(3)比一比: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?
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内容:小学数学《找规律》课例点评
教学目标:
1、学生在观察、猜测、实验、推理等活动中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。
2、培养学生观察、猜测及归纳推理的能力。
3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,体会数学的价值,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教学重难点:学生在探究过程中,认识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。
教学准备:
1、教师准备:课件、墙面图案纸、正方形白纸。
2、学生准备:彩笔、四个圆、四个方、四个三角形、四颗星学具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创设情境,揭示课题
师:同学们,你们喜欢玩游戏吗?
生:喜欢。
师: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?
生:好。
师:老师说一个词,你来做动作。拍手。
生:拍手。
师:跺脚。
生:跺脚。
师:再按顺序我说拍手-跺脚-拍手-跺脚。
生:拍手-跺脚-拍手-跺脚。
师:小朋友你们接下去该怎么做呢?
生:大部分同学猜拍手。
师:你们猜的真准,谁来说一说,你们是怎么猜的?
生1、我听老师是按拍手-跺脚-拍手-跺脚这样说的,所以我猜是拍手。
生2、我发现一次拍手之后,再跺一次脚,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,我猜是拍手。
师:说的可真好,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,做的也很好。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,也有很多像这样按顺序变化有规律的排列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(板书:找规律)
设计点评: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,是新课标理念之一。本课一开始就设计选取了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,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,能激发学 ……此处隐藏3884个字……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?
生:三、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。
师: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、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,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,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?
生练习并汇报,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(54+(54+7))2
生1:这样不行,都有两个小括号了!
生2:里面有括号,外面又有括号,看不清,容易出错!
师:那该怎么办呢?
生1:可以加中括号。
生2:还有大括号。
师: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,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,又有什么作用呢?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?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。
(五)反思,超越法则
师:今天这节课,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,你有什么收获吗?
生交流。
师:同学们学得很轻松,收获也不少。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,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。(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。)
师:同学们,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,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,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。但是,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,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?敢于质疑、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,能力不断提升!
[反思]
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,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,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。然而,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,数学情趣的激发,数学思维的培养,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。带着思考,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,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,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,富有情趣和哲理。
一、用质疑来引入,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
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,必须具有规则意识,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,又会被规则约束,缺少创新精神,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,理性地认识规则。先乘除、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,有合理性,也有局限,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,使法则更加完善。在这里,老师巧妙设疑:遵守法则无可厚非,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?比如在这里,如果按照法则计算,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!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,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。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,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,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,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,而是再次设疑: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,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?小括号加在哪里,才能改变运算顺序?,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,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,进行计算。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,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,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。
二、用对比来深化,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
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,没有思考,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,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,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,让学生观察、思考、领悟。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、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,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,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?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,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、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,首先得看清题意,理清运算顺序,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。抓住核心对比,使得思考更加深入,思维也更加有序。
三、用错误来诱导,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
毋庸置疑,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,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,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。在本节课中,我采用了有意犯错,故意诱错的策略,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、善于质疑、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,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。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:上当了!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!大声地喊道:这样不行,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,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,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。
四、用文化来引导,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
文化是一种引领,文化是一种传承,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。让学生了解文化,感受历史,从而产生崇敬、立志追求,树立信心、立志创新,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?所以,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,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,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,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。同时我还用一句话: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,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?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
小学数学教案 篇10课前准备
教师准备 PPT课件
教学过程
⊙谈话揭题
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,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正、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。[板书课题:比和比例(二)]
⊙回顾与整理
1.构建比例知识网。
通过课前的复习,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?(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)
预设
生1:我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。
生2: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。
生3:我掌握了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。
生4:我理解了正、反比例的意义,并且能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。
生5:我了解了比与比例的区别以及正、反比例的区别。
……
2.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。
(1)比例的意义是什么?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?
明确:
①比例的意义: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。
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: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。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,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。
(2)比例的基本性质。
明确:在比例里,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。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。
(3)解比例。
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,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,都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未知项。求比例中的未知项,叫做解比例。
(4)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。
①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,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。
②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,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。
3.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。
(1)正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?
意义:两种相关联的量,一种量变化,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,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(也就是商)一定,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,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。
关系式:=k(一定)
(2)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?
意义:两种相关联的量,一种量变化,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,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,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,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。
关系式:x×y=k(一定)